有助於實現碳中和的貴金屬的功用
田中貴金屬針對全球暖化這項全球性的社會課題,藉由提出要在2050年之前達成碳中和,並在自身及社會上積極落實有助於脫碳社會的技術,來挑戰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
今後我們將透過發揮了貴金屬獨有特性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繼續為客戶還有全體社會提供價值。(摘自田中貴金屬「碳中和宣言」)
有關碳中和宣言的詳情請進
邁向實現氫能社會
以在COP21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綱要公約(巴黎協定)為主軸,將脫離化石燃料作為目標的可再生能源的轉型正在全世界範圍內推動。
氫能源被定位為該核心技術,且實際應用正有所發展,像是從可再生能源製氫、藉由氫氣來儲存和運送能源,以及藉由燃料電池使用氫氣等。
Global hydrogen and hydrogen-based fuel use in the NZE
(按部門和行業類別預測的氫氣使用量)
資料來源:IEA 2021; 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
https://www.iea.org/reports/net-zero-by-2050, License: CC BY 4.0
在此一世界潮流中,田中貴金屬積極致力於開發新技術,作為貴金屬產品的龍頭企業,為實現氫能社會作出貢獻。
■活躍於各種場域的田中貴金属的氫氣相關產品和解決方案
燃料電池用觸媒貴金屬電鍍電極水電解用觸媒重組觸媒・變質觸媒・PROX觸媒廢氣淨化觸媒氫穿透膜
■燃料電池堆疊・水電解堆疊
燃料電池用觸媒貴金屬電鍍電極水電解用觸媒
■定置型燃料電池系統
重組觸媒・變質觸媒・PROX觸媒廢氣淨化觸媒氫穿透膜
田中貴金屬主要提供的是出貨量位居世界第一,且被用於固體高分子型燃料電池(PEFC)的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以及還提供各種使用了貴金屬的燃料電池相關產品,像是為了製氫作為必備觸媒的水電解用電極觸媒、實現高純度氫氣精製的鈀氫穿透膜、作為觸媒從天然氣等碳氫化合物裡生成氫氣的重組觸媒、具有在氫氣生成時將一氧化碳選擇性氧化並移除之性能的PROX觸媒等。
針對「零排放能源」氨進行的舉措
氨(NH3)作為氫氣載體,以及作為與氫氣一樣在燃燒過程中不排放CO2的零排放燃料備受期待。氨作為次世代能源蘊藏著巨大的可能性,目前世界各地的化學工廠都已經開始進行生產。
而本公司所開發的貴金屬觸媒也正在發揮作用,以確保有效率且安全地使用大家寄予厚望的氨。
■氨的應用場景和貴金屬觸媒的功用
氨重組
分解氨生成氫
2NH3 → N2 + 3H2
氨淨化
抑制氨分解過程中氮氧化物
(NOx及N2O)的產生
4NH3 + 3O2 → 2N2 + 6H2O
氮氧化物去除
使用氨在低溫下分解 Nox
4NO + 4NH3 + O2 → 4N2 + 6H2O
我們提供分解氨生成氫的氨重組觸媒,以及含氨廢氣的Nox、N2O抑制和分解觸媒。
氨重組
分解氨生成氫
2NH3 → N2 + 3H2
氨淨化
抑制氨分解過程中氮氧化物
(NOx及N2O)的產生
4NH3 + 3O2 → 2N2 + 6H2O
氮氧化物去除
使用氨在低溫下分解 Nox
4NO + 4NH3 + O2 → 4N2 + 6H2O
我們提供分解氨生成氫的氨重組觸媒,以及含氨廢氣的Nox、N2O抑制和分解觸媒。
針對碳循環(二氧化碳捕捉、再利用)的舉措
降低造成全球暖化的CO2濃度的方法,不限於開發、推動低碳化產品。
近年來,二氧化碳捕捉、再利用(CCU)技術引起了人們關注,其不僅能減少CO2,還能回收利用排放到大氣之前的CO2。
CCU =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二氧化碳捕捉、再利用(CCU)的示意圖(根據本公司提供的產品所製作的示意圖)
田中貴金屬藉由開發和提供從CO2生成甲烷作為燃料的甲烷化觸媒,以及生成CO和氫氣作為化學原料的二氧化碳重組觸媒、逆變換反應觸媒等,來推動碳循環(二氧化碳捕捉、再利用)。
為實現邁向碳中和在營運處進行的舉措案例
- NEWS/RELEASE > TANAKA Establishes Production System in China for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s (2023.9.12)
- NEWS/RELEASE > TANAKA Joins Kawasaki Carbon Neutral Industrial Complex Formation Promotion Council and Kawasaki Port Carbon Neutral Port Formation Promotion Council (2024.3.15)
- NEWS/RELEASE > TANAKA Participates in the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s GX League (2024.4.26)